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酒桶冠耳螺金門獨特物種新發現

酒桶冠耳螺金門獨特物種新發現
2014/3/19
記者許加泰/金寧報導

 金門國家公園為了深入了解金門沿岸的生物多樣性,自去(2013)年起委託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邱郁文博士率領研究團隊,對金門之沿海及河口水域進行水生動物調查。研究團隊繼去年發現在台灣已經可能滅絕的物種—攀鱸之外,今年又發現台灣及大陸沿海過去從未記錄過之酒桶冠耳螺,顯示金門濕地動植物種類和數量的豐富。
   據研究團隊國立海生館邱郁文博士指出,在金門進行九個月的調查發現,金門濕地動植物種類和數量豐富且各區域差異性大,發現單是螃蟹的種類就比預計豐富多樣,且與台灣種類不同,而且由沿海潮間帶和內陸濕地的採樣調查比較,金門濕地與潮間帶生物除了物種豐度傲人之外,因棲地環境差異各有其特殊物種。如去年在烈嶼發現的攀鱸科魚類經鑑定為攀鱸Anabas  testudineus  (Bloch,  1792),俗稱攀魚、過山鯽,早期在台灣曾有紀錄,但可能因平原區污染而已經滅絕,去年正式發現在烈嶼棲息及分布,不但是台灣看不到的物種且可以協助除蚊,可以善加培育發展為金門的明星物種,也是很好的環境教育的主角。此外烈嶼濕地及潮間帶還有台灣北部少見及金門之前只有前埔溪口有記錄的虎科,也發現I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的金龜棲息。
   金管處指出,今年2月份海生館調查團隊於金門金沙溪、塘頭和金門國家公園境內之北山海堤沿岸河口發現一種有酒桶狀的殼形,再加上殼表有數條橫向色帶如酒桶的鐵箍的底棲動物,經由國家公園同意後採集標本帶回海生館進行文獻資料比對及進一步鑑定,清查過去研究曾經發表的紀錄中並未在台灣、澎湖、金門、馬祖至大陸地區被記錄過,因此確認是新紀錄物種—酒桶冠耳螺Cassidula  (Cassidulta)  doliolum  (Petit,  1843).。當初以外型命名,而doliolum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正是酒桶,剛好呼應金門釀酒文化。酒桶冠耳螺體型皆不大,殼長約一公分,螺塔低,成熟個體外唇會增厚,有殼齒,此物種過去紀錄主要分佈在澳洲、日本、菲律賓及印度西太平洋區域,主要棲息在河口或紅樹林之泥灘地或藻類上,環境因子受到潮汐影響而變動大,生存條件較嚴苛,但若棲地維持良好適合生存時,族群量通常數量不少。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林永發表示,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後,持續推動生態保育重要使命,投入對棲地保育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的貢獻。林永發說,不論在計畫範圍內外都積極進行棲地及物種的保育和環境教育,金門潮間帶濕地地形多變,有沙灘、岩礁、泥灘、礫灘、及各類混和地形,生物種類數量豐富多樣,除了著名的夫妻魚(鱟)、水獺之外,還有許多不知名的生物,因此委託海生館進行兩年期的研究調查,瞭解濕地物種多樣性豐度,以作為調適經營管理策略參考,繼每年暑假舉辦的中學生生物多樣性研習營課程外,有鑑於金門濕地資源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今年度將於六月份在烈嶼加辦一場潮間帶環境教育課程,歡迎闔家大小一起來瞭解濕地的美麗和珍貴物種的生命故事,並共同維護濕地環境的生物多樣性,讓更多新紀錄物種生機盎然,也讓地方生態旅遊產業欣欣向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