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白海豚保護協會籲共同做好海域環保

白海豚保護協會籲共同做好海域環保
2014/2/28
記者許加泰/綜合報導

金門縣海域環境暨中華白海豚保護協會,召開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及第一屆第三次理監事會議,理事長簡宗堯特別感謝「中華鯨豚協會」及台灣大學生科所周蓮香教授研究團隊,輔導協會鯨豚觀測知識與技術,使該協會在成立的第一個年度,就順利完成六航次的海上觀測,並取得相當難得的觀測資料。
   會議由理事長簡宗堯主持,包括常務理事蔡是民、許乃權、常務監事賴澄漂及所有理監事和會員出席參加。會議在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後,通過一百零三年度工作計劃、一百零三年度經費收支預算,也達成「鼓勵會員參加中華鯨豚協會海上調查志工訓練交通費用補助辦法」的共識,以期建立在地人海上調查工作知能,提升本土海域環境資源保護的水平。
   簡宗堯也表揚會員董文在,不辭勞苦擔任海上觀測志工,簡宗堯說,董文在有一次出航,因為碼頭階梯落差太大,需要靠繩索才能由階梯下到浮動碼頭,沒想繩索位移,導致手被藤葫割傷而血流如注,董文在眉頭都沒皺一下仍繼續完成一整天的觀測。
   簡宗堯報告中也引述:中華白海豚是香港的吉祥物之一,在2007年11月,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佈「我最喜愛海洋10寶」中華白海豚榮獲第一位。簡宗堯說,大陸官方曾公開表示,中華白海豚是比貓熊還要珍貴的「國寶」。然而大多數的金門人並不知道在自己的身邊有這麼可愛的鄰居,也不清楚這些數量不到百隻的金門白海豚的處境,因此我們應該要把金門白海豚的身影讓國內、國外的更多人知道、認識,甚至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金門身邊的這群白海豚,牠們是比貓熊還要更珍貴的「國寶」級物種。
   簡宗堯表示,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俗名稱「印太洋駝海豚」。雖然名為「白海豚」,然而有趣的是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是灰黑色,年輕的會長成灰斑點白色,到了成年會變成粉紅或白色斑點稀少或全部消失,體重約250公斤、身長可達3公尺、壽命最長約40歲。舊時金門漁民稱其為「白鯃」或「白海豬」,棲地偏好於水深二十公尺以內水域,鄰近人類開發區域,導致白海豚容易受到直接或間接的衝擊。簡宗堯說,一般來說中華白海豚的生活是要配合潮水及日照的時間,牠們會在潮漲的時候出外捕食;例如到淺水或多岩石處,咱們便可以在黎明或黃昏時看白海豚,因為那段時間牠們是最活躍的。
   簡宗堯指出,世界鯨豚保育協會(WDCS)在2007年5月的報導,特別指出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已近絕種。2008年8月IUCN紅皮書將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族群收錄Critically  Endangered(CR)等級保育類動物。根據內政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海域中華白海豚生態調查研究」委託辦理報告指出,金門水域中華白海豚的發現率遠低於台灣本島、廈門或世界各地族群,顯示金門水域的密度相當低,相關的保育研究與措施確實刻不容緩。
   簡宗堯表示,金門曾因戰地政務,相對的保持了海域環境的比較完整性。解嚴以來,社會進步、民生發展,經濟建設先行,金門縣政府多年來經濟建設,造就了金門的繁榮,和金門人的福利。在分享縣政府建設的成果時,必須義務支持合作和監督縣政府的各項開發建設,一定要做好兼顧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育的永續發展。他說,金門是個海島,資源匱乏,發展經濟民生所需的水、電、瓦斯、原物料等,均仰賴外埠進口,舉凡兩岸接水、兩岸接電、海底光纖、港埠建設、污水排放、無一不會衝擊海域環境生態,縣政府規畫建設,要兼顧平衡創造經濟與保育環境。該協會要專業的協助縣政府海域環境調查,協助縣政府監測工程單位包商,減少和降低經濟建設工程對海域環境的衝擊,實現海域環境暨中華白海豚保護的宗旨目標。
   簡宗堯說,金門的白海豚正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金門的白海豚是海洋賜給金門的禮物,也是海洋和漁業的健康指標,保護白海豚就是在保護金門的未來。行動帶來改變,咱們要同心協力支持白海豚保育行動,也一起呼籲政府,要行動力挺,作伙來把咱們金門的白海豚,打造成咱們金門的新偶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