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林務所浯江溪口栽植紅樹林

林務所浯江溪口栽植紅樹林
2014/5/26
記者張建騰/綜合報導

   林務所已委託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辦理「金門浯江溪口紅樹林栽植及潮間帶育苗試驗」計畫,為期一年;工作之一將針對不同的紅樹林進行栽植試驗;效益之一則是為了評估未來在金門培育紅樹林苗木的可行性。
   根據金門縣政府的說明,為了深化研究金門地區紅樹林的復育栽植技術,金門縣林務所已在縣長李沃士的指示下,展開了三年的研究計畫。
   第一年的計畫是委託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范貴珠教授辦理「金門浯江溪口紅樹林栽植及潮間帶育苗試驗」計畫。試驗完成後,將可達成下列效益:
   一、建立金門浯江溪口紅樹林的氣候、潮汐及淹水深度等基本資料,以做為未來金門紅樹林保育政策及永續經營管理時的依據。
   二、瞭解金門浯江溪口直插或直播水筆仔、五梨跤及海茄苳的生長適應性,以做為金門紅樹林復育栽植的參考。
   三、瞭解金門浯江溪口潮間帶培育紅樹林苗木的生長狀況,以評估未來培育紅樹林苗木的可行性。
   據林務所的說明,本案的研究期程是一年—起迄時間為103年1月1日至103年12月31日,主要工作為:
   一、紅樹林栽植試驗—在浯江溪口紅樹林生育地中,選擇數個不同位置及微環境之栽植試驗樣區,定期收集試驗地的氣象及潮汐資料,並測定不同栽植試驗區之淹水深度差異,做為栽植計畫擬定參考。
   二、針對不同紅樹林之栽植試驗。
   三、紅樹林苗木撫育管理—定期調查栽植區不同紅樹林苗木的成活率與生長情形;記錄苗高、地徑及株數,監測各樹種之生長狀況。
   四、紅樹林潮間帶育苗試驗(選定紅樹林潮間帶育苗區)—於浯江溪口紅樹林生育地中,選擇較高潮線位置、浪小且有海茄苳保護的位置做為紅樹林育苗區,辦理育苗,並定期調查培育苗木的成活率,以及透過取樣,調查苗高及地徑生長變化。
   金門縣政府建設處指出,縣長(李沃士)非常關切海岸生態,除指示加強剷除外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移除工作,更要求對於紅樹林的復育,要能於本年度達成下述目標:
   第一年選定卵葉水筆仔、紅海欖及海茄苳等三種紅樹林為栽植材料,研擬不同紅樹林的栽植計畫,於胎生苗成熟季節進行直插或直播試驗。栽植後將定期調查氣候、水深變化及苗木生長狀況,瞭解本區域栽植三種紅樹林苗木之生長適應性。同時於潮間帶地區整地建立簡易紅樹林育苗區,對所培育的紅樹林苗木進行軟盆苗栽植試驗,比較直插(直播)造林與栽植造林苗木的生長差異,探討是否可在金門地區培育紅樹林苗木,以供未來其他地區復育紅樹林之用。
   紅樹林專家范貴珠來金門勘察曾表示:目前浯江溪紅樹林的族群密度偏高,若環境及保育措施良好而持續健壯生長及拓展時,可能造成河道縮小而影響當地排水口效益,將成為暴雨時民眾的困擾。她建議林務所後續可透過人工生態造林機制,於金門適當區域(如運動公園南側灘地)進行紅樹林復育栽植作業,以調整棲地分布範圍及促進族群拓展;同時應透過環境教育,讓民眾瞭解,為了維持自然環境生態系的「平衡」,紅樹林生態系的適度維護管理有其必要性。
   林務所指出,金門浯江溪早期是沒有紅樹林存在的,後來因居民自南洋地區將海茄苳帶回種植,林務所則於民國四十六年和六十八年從淡水河引進水筆仔,台南四草又於民國九十三年年贈予五梨跤(紅海欖),因始形成目前的紅樹林族群物種。民國68年引進的水筆仔有十萬株之多(在浯江溪口種植一公頃,在田墩種植2.2公頃)。
   根據林務所的調查紀錄,民國87年浯江溪口的海茄苳有3,317株,水筆仔有195株。民國97年,海茄苳有70,000株,水筆仔有350株,五梨跤有20株,面積共11公頃。後因互花米草入侵浯江溪棲地,與當地紅樹林產生競爭、並改變濱海溼地地形,妨礙水道暢通等因素,造成紅樹林分布範圍及數量減少;依互花米草入侵面積1.75公頃來推算,目前海茄苳約有60,000餘株,水筆仔約有300餘株。
   建設處委託台灣荒野協會進行清除後,互花米草已經逐漸絕跡,也讓紅樹林的生長環境大幅改善,恢復潮間帶原有的生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